829
哇,寿山福海!初次从西麓登临乌山邻霄台的人们在半途中看到这4个擘窠大字时会发出由衷的惊叹。大家认为这是小辈对恩师、父辈的祝福或对乌山人文环境的认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多子为福,长命为寿。然而看到署名的却是一位年轻的方外之人寄尘和尚时,都不禁面面相觑,却不想这4个字拉开了中国与琉球国长达600多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交流的序幕。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出使琉球,与琉球国建立正式藩属关系,确立历代琉球国王须由中国政府册封。琉球国每两年入朝进奉一次,当时的琉球国可以说是处于“地无货殖”“商贾不通”的状态,这个“缚竹为筏,不驾舟楫”的海上岛国,只能依靠明朝的帮助(乘坐明朝的海船)才能完成进贡。为了帮助琉球国摆脱贫困与落后,朱元璋下旨从福建迁移出三十六个姓氏的居民前往琉球,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与琉球国百姓共同劳作,扶植当地农业,推动航海事业的开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琉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到了清朝时期,清政府继续沿用大明对琉球的政策。1662年11月初,清政府派遣张学礼等人赴琉球册封琉球王,经过数月的筹备于1663年6月抵达琉球,完成了册封,从此琉球国正式纳入清政府的宗藩体系,琉球国也同时改用清朝康熙年号,并每两年向大清王朝朝贡一次。同时,清政府于康熙十年(1671年)同意琉球国朝贡贸易。自此之后皆在福州柔远驿内进行,免去了其货物运输之苦。
自明朝开始,福州就是中琉往来的唯一港口,册封使一般4月上旬就要抵达福州筹造册封舟(即福船),做好启程的准备,5月初从福州河口出港,后由长乐五虎门或梅花海口开洋,大约5天后抵达那霸港。
随着中琉交往的持续与深入,前往琉球的册封队伍不仅有册封使臣,还会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医生、高僧等,这些随团出使的文人墨客,除了替使臣考察琉球民风民俗,还要教授当地百姓文艺技法。寄尘和尚就是其中一位,此人文学涵养极高,精通佛理、书画,有诗僧、画僧之美名。当时的镇闽将军庆霖在获悉寄尘和尚挂锡蛰居乌山时,便慕名拜访他,两人彻夜长谈,引为知己,并成为方外之交。寄尘便为其写大型榜书“寿山福海”,让人镌刻在乌山邻霄台下的摩崖上,并在其左下方刻上小字佛偈“乐善人皆佛,无求我亦仙。”而后庆霖便力邀册封琉球副使李鼎元拜会寄尘,果然李鼎之与寄尘交流中,深感寄尘学问之深,眼光极致,真是世外高人,当即允诺一道前往琉球。
琉球自从成为明清政府的宗藩后,就渴望推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使团前往琉球,给琉球人民带去先进的文化、制作工艺、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及艺术与佛教经典,对当时琉球的经济、文化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短时期内迅速改变琉球人(含贵族)只能穿草拖鞋,没有布鞋的状况,并用当地文人贵族使用的短管鹿毛笔和榖木皮教会他们简易书法。
受限于当时海上季风、洋流等气候因素影响,使团必须逗留在琉球国内相当长时间以待归期,这就让随使团而来的人员可与琉球国的绅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
首先是经济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随着中琉交往的深入,不论是册封团还是朝贡贸易,清政府运往琉球的货物种类繁多,从生产、生活用品、书画到工艺品等,每一次的册封与朝贡带去的大量物资(多是馈赠或赏赐的)既增长了岛民的见识,也让他们在物资的使用中借鉴学习。琉球留学生勤学苦读,很快掌握一些先进技艺,回国后带回陶瓷、漆器、丝绸等工艺品。工艺制作的改进以及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很大程度提升了他们的生产水平。同时他们还凭借明清海禁时期朝贡贸易中独特的政治优厚待遇,成为中国与各国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大量的手工业品、医药、香料、矿产、海产在此广泛交易,推动了琉球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是政治方面,中国深厚的政治伦理文化在每一次的册封中,影响和推动着琉球国顶层政治关系的构筑。例如中国历来认为“封其生者而又祭其薨者”是为忠厚之道,“祭先于封者”是为尊敬孝道,故每次册封典礼之前都要向祖辈先行祭礼。同时往来琉球高层的中国官员也频繁向其灌输中国社会礼仪秩序的观念,这对当时琉球国的政治伦理制度的形成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琉之间的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的深入交流。明清时期,大量的琉球留学生不畏艰辛,甘冒生命危险来到中国求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大多都成为琉球国的中高层官员,协理琉球国王处理政事,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及琉球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为中琉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贡献。
不论是跟随使团而来的中国学者还是不远千里往返学习的琉球留学生,他们都从文体教育上开启民智;从天文地理上帮助琉球人走出国门、认识岛外的世界;从医学方面强健人民体魄;从绘画音乐陶冶丰富人民的情操;从农业生产技术上让人民丰衣足食;从手工技术、制茶制糖上推动琉球国内各个行业的兴起,这都帮助琉球国打破“地无货殖”“商贾不通”的社会窘境。特别是福建人民对琉球学生的倾囊相授,让他们学到完整的手工技术体系如陶艺、漆艺、制茶制糖等,这让琉球人民深刻感念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谊。琉球占地8500平方米的“福州园”的大门依旧悬挂着“掩映湖山涉足真同榕嶠 葳蕤花木置身宛若蓬莱”的楹联,表达着对福州人民几百年来辛劳付出的由衷感激。
虽然贸易都是有来有往、互惠互利,中国也从琉球国得到了海产品、工艺品等货物,纵观明清两代,无论是郑和下西洋,到访37个国家和地区,还是中琉交往中,中国政府一贯秉持友好、和平、给予发展的外交原则。
寄尘身为方外之人,却热衷于帮助琉球百姓摆脱疾苦与愚昧,与琉球百姓交往深厚,向他们传授了大量先进的文化知识,并为此献出了生命。寄尘为什么要随使团深入那蛮荒之地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忽然间“乐善人皆佛,无欲我亦仙”映入我的眼帘。我仿佛理解了寄尘大师的所思与所想:福缘善庆,乐善者好施,方能深入智慧之海,为成佛之道;无求者无欲,形如神仙,毫无牵绊,与天地并存,寿也。寄尘和尚以其书法文字的精妙诠释了与众不同的“福寿”理念,并为之践行,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人生范本。
作者:陈林荫 刘珍珍
编辑:何怡倩